微信 手机版
首页 > 专题推荐 > 深入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 >
有这样一种精气神|攀山越海向云霄 2024-07-17 10:04:32  来源:福建日报

 

攀山越海向云霄

“何当凌云霄,直上数千尺”“峻节贯云霄,通方堪远大”……在古诗词中,“云霄”二字,意象辽阔高远。

当一座小城以此为名,先人的期许不言而喻。

从高处俯瞰,云霄县的版图确似一只振翼高飞的妙音鸟,呈追风赶月、腾起云霄之势。

图片

云霄县城全景。吴建云 摄

怀凌云志,如何通达?一代代云霄人合力笃行,孜孜求索。

 

 
“难中求成”的城市韧性
 

云霄列屿,潮声阵阵,核“心脏”正蓄能。

6月20日15时52分,我国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第三代核电技术“华龙一号”首个批量化工程——漳州核电1号机组安全壳打压试验顺利完成。

图片

漳州核电3号机组反应堆厂房安全壳钢衬里首个模块吊装。马海滨 摄

漳州核电是我国首个“华龙一号”批量化建设项目,规划建设6台百万千瓦级华龙机型核电机组,全部建成投产后,预计年发电量超580亿千瓦时。

届时,跳动的核“心脏”,将成为我省南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劲引擎。

落子云霄,自有考量。事实上,建设之初,项目曾遇到过一系列超常规的复杂问题。

“但我们对云霄有信心。”核电建设者说,这座城历来有着“难中求成”的传统,与核电人敢为人先、自力更生的奋斗精神不谋而合。

“站在历史的纵轴上看,‘难中求成’确实是云霄鲜明的底色。”云霄文史专家汤毓贤介绍,这座小城在艰难困苦中建成,自然有着不同寻常的城市基因。

他随手翻开诗集《龙湖集》,类似“路险迫云衢”“芟除尽荆棘”的诗句比比皆是,无不描述了云霄历史上山高路险、荆棘密布的景象。

公元669年,归德将军陈政和他的儿子陈元光在云霄火田开屯建堡。17年后,朝廷诏准于此地建州置郡,称为“漳州”,云霄成为“开漳圣地”。

图片

云霄将军山公园陈政陈元光父子雕像。李金文 摄

陈元光成首任刺史后,率领将士和南迁群众传播中原文化,经农惠工,云霄城内逐渐烟火升腾,百姓安居乐业。

历史远去,血脉留存。虽难必成、革故鼎新的信念,深植于云霄大地。20世纪30年代,红军挺进漳州,云霄群众卖田地、厝宅,肩挑手扛送物资。潮剧《乌山魂》中这样唱道:“别看我身上挑重担,担担都是战士命。遍地红花遍地香,总会迎来翻身解放天!”

图片

云霄乌山红旗飘摇。谢勤杰 摄

到了20世纪70年代,5万多名建设者一锤一钎打隧洞,骑着自行车运石头,先后劈开24座山头,跨过15条溪流,悬空建造18座总长7335米向东渠石拱渡槽,让云霄北部山区漳江之水“飞”往85.81公里外的东山岛红旗水库,解决了两县“十年九旱”的困境。

央视《国家记忆》纪录片这样评价:“百里长渠在山水间,矗立起一座精神丰碑。”在云霄老百姓看来,这丰碑在千年前就已打下石基,带着担当使命、迎难而上,全力求成、干则必成的烙印,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云霄人觉醒、成长、奋进。

图片

向东渠世坂渡槽。郑凤娇 摄

 

 
“长期主义”的城市态度
 

衣袍折纹细密如江水涟漪,以手抚须冥思若听江水拍岸——漳江西畔太史公庙前,林偕春雕像正气浩然。

明朝进士林偕春一生仕途沉浮,却始终刚正不阿,不改初心,被后学誉为“云霄正气”。一代乡贤的坚韧放达恰好契合了城市气质。

人生自有波澜和起伏。处于最低谷时,林偕春依然苦练内功,复官后即主张通过政治革新来治国兴邦。终其一生,他的理想信念始终如一。

城市总有辉煌与低谷。曾几何时,云霄发展走过弯路。历经坎坷波折,最终决定刮骨疗伤,找回“云霄正气”的初心。

图片

日出云城。谢勤杰 摄

起伏有常,把“长期主义”当作平常,方能行稳致远。

打基础、利长远。3年前,这座小城重新定位、合理规划。

在农村,一场发端于云霄的探索被漳州全市推广。针对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实施定底价、定年限、定程序、定约束条款、全过程监督的“四定一督”工作机制,破解“低价包”“长期包”“权力包”等历史沉疴,切实护好农村家底。

在全县,“六个一”工作机制促进干部作风转变:全县工作每季一主题一检查、县委县政府每月一清单一督查、县政府班子每周一碰头一协调、县直单位每周一学习一会商、乡镇每日一早会每周一例会、村级每日一坐班每周一商议。如此“把准关键穴位”,让政策执行“一竿子插到底”。

“这些工作都要长期做、坚持做,有的效果当下就能看得见、摸得着、得实惠,有的则是作铺垫、打基础、利长远。”云霄县委书记蓝良木说,只有从根子上涵养风清气正的土壤,党员干部求真务实、真抓实干,才能在团结奋斗中干成事,人民群众的心气才会顺。

省纪委派驻下河乡坡兜村的第一书记杨大鹏对此感受颇深。2022年5月刚被派驻到坡兜时,他有些不适应:村里工作节奏慢、效率低,容易滋生矛盾。在“六个一”工作机制带动下,他拿出纪检干部的精气神作表率,村委会“门常开、人常在、事常干”。“小微权力监督平台仿佛隐形的手,指引镇村干部转变作风,努力做到事事有回应,件件有着落。”

图片

云霄县下河乡纪检监察干部深入一线接访,收集农村集体“三资”问题线索。陈秋坤 摄

2023年,坡兜村整村推进饮用水供水项目建设。项目上马之前,杨大鹏在村里的小微权力监督平台上召开“项目听证会”,一户一户地征求意见。“几天时间内,就收集到16条建议。”杨大鹏说,每条建议都得到回复,并在项目计划中相应修改。

把矛盾解决在萌芽中,干部和群众建立起信任,工作好开展了。2023年,坡兜村村集体收入达到53.15万元,比前一年增加38.52万元。与此同时,村里群众“零上访”,干部“零违纪”,和谐富美新风吹拂这个小山村。

在和平乡宜谷径社区,始于2021年的一场人居环境整治工程,让干群拧成“一股劲”。村干部组建了一支6人整治行动队,走村入户带头清扫陈年生活垃圾,拆除危房和废弃的猪圈、牛棚、旱厕,并在工作群里每天更新工作进度,搜集村民建议。事事有反馈,房前屋后有变化,村民们的心热了。

图片

和平乡宜谷径社区人居环境焕新颜。冯汪煜 摄

越来越多村民自发加入家园共建队伍当中来。乡贤踊跃捐资捐物,筹集资金修建村道;留守老人在拆违后清理出来的共享菜园中大展拳脚,各类时令蔬菜不断茬;农村巧娘们自发在矮墙边种下炮仗花,她们笑着说:“等等花开,明年再来看!”

 

 
“共生共荣”的城市哲学
 

“山环城、城抱水、山水相连”云霄人常用这句话来形容自己的小城。

山水相依,刚柔相济,让这座小城拥有山的硬气,也浸润着水的灵气。

站在发展的横轴上看,如水般顺势而为、善作善成的理念亦贯穿于小城治理、发展的全过程。

图片

漳州红树林。方维 摄

向海望,漳江入海口郁郁葱葱,这里绵延着我国北回归线北侧种类最多、生长最好的天然红树林群落。

涨潮时,红树林被海水浸没,成为鱼、虾、蟹等底栖动物自由生长的庇护所,还能经常捕捉到中华白海豚的身影;退潮后,红树林则显山露水成为“海岸森林”,变成各种水鸟的觅食天堂、候鸟迁徙的重要驿站。一涨一退间,陆地和海洋的信息完成交互,为小城筑起天然的绿色屏障。

为保护好这道屏障,2003年,漳江口红树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成立,保护面积2360公顷,分别划定核心区、缓冲区、实验区,分级保护、严格管控。在保护区的核心区和缓冲区里,数以千计的养殖鱼塘被逐步清退。与此同时,红树林面积正以年均10公顷左右的速度不断扩大。

图片

漳江口红树林鹭鸟成群。戴园笙 摄

进退之间,生态与经济不是“互搏”,而是共赢。

养殖户方志聪从缓冲区退养后,在实验区养起了蛏,并套养青蟹。“去年蛏产量有10吨左右,加上青蟹,赚了将近400万元。”算起经济账,他兴奋不已,得益于红树林的净化作用,水产品的品质更高,“竹塔泥蚶”“东厦锯缘青蟹”等一系列地标产品畅销市场,价格比同类普通产品高出15%左右。

靠山吃山,靠海吃海。亚热带季风吹拂下,云霄山水间物产丰饶。如何把散落于各处的“珍珠”串成链,让更多像方志聪一样的普通群众受益?

云霄选择了地标产品这个抓手。目前,全县共有地理标志商标40枚,注册数量位居全国县级行政区第一位。

“2016年,云霄举全县之力,挖掘县域内传统特色产品资源,编纂《云霄名特产志》,记述全县的名优水果、水产品及特色传统风味产品,为地标注册提供翔实的史料依据。”云霄县地标协会会长汤锦璋说,以此为依据,云霄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注册数量呈井喷式增长。

图片

云霄地标馆游客络绎不绝。云霄县融媒体中心供图

携“地标第一县”的光环,汤锦璋运营的地标馆成为网红打卡地。馆内陈列着完整的地标产品介绍及分布地图,同时经营各类农产品深加工品。今年初以来,地标馆已累计接待研学、团建等文旅活动200多场次。“这样高人气高流量的观展场面,之前实在没想到。”汤锦璋感慨道。

深挖“地标+美食”潜能,首张“云霄宴”菜单推出,以东厦文蛤等地标产品为食材的“云霄十味”受到青睐,“寻味云霄”产业链不断延伸。6月29日,18道“云霄味”地标美食佳肴亮相北京。

流量所到之处,农产品身价倍增,老百姓尝到甜头。“在下河乡下河村,谁都有事做,谁都有钱赚。七八十岁的老妇,在家给杨桃套袋,每天能赚七八十元。”下河村党建指导员蔡劲松说,“下河杨桃”成为云霄地理标志产品之后,该村大力打造“二产”杨桃加工及“三产”乡村旅游的闭环,从2020年起,下河村连续三年被农业农村部评为“全国乡村特色产业亿元村”。

图片

下河杨桃产业强村富农。云霄县融媒体中心供图

耕山亲海、品山尝海,以顺势而为、乘势而上之力,将资源禀赋挖深做精。在云霄,攀山越海有了新注释。

6月初,杨大鹏驻村期满,挥手告别相处两年的坡兜。“我离开时,村里嫁接的荔枝树刚长出新芽。下次回来,定要尝上一颗新鲜的荔枝,再看看老乡们幸福洋溢的笑脸。”

而东海之滨,漳州核电产业园区,工地上一派热火朝天:漳州核电1号机组热态性能试验已顺利完成,将于年内投产发电。2号机组正在进行冷试相关准备,3号机组已浇灌核岛第一罐混凝土,4号机组预计年内开工……

图片

云霄城市风光。周先丽 摄

纵横山海间,志向冲云霄。在福建南部,那一羽翼渐丰的妙音鸟,振翅待高飞。

记者手记

道正不怕路远

前行路上,有风有雨是常态。县域发展,时疾时缓也是规律。

面临不确定性,如何拼出新的气象、闯出新的天地?云霄人在“进”“退”间找准定位,谋求长远。

在发展中爬坡过坎,云霄干部群众达成这样的发展理念:涵养“正气”,保持“耐心”,打牢基础。风气好了、基础牢了,发展事业方能稳步向前。正如漳江口那片红树林,经过多年不懈的保护和修复,生态环境持续好转,如今在哺育生物、防风固堤、净化海水上发挥重要作用,“反哺”云霄。

道正不怕路远。需要的不仅仅是耐心与定力,更要勇于破局。

全力拼发展,云霄提振这样一种精气神——

那是善借长风。主动把握上级政策利好和有关部门挂钩帮扶机遇,因势利导,乘势而上,持续转作风、抓改革、提效能,在高质量发展航道上借风行船求突破,县域定位更加清晰、努力方向更加明确、奋进步伐更加坚定。

那是继往开来。传承弘扬向东渠精神,围绕“产业发展、城市文明、乡村振兴”三大重点任务,铆足干劲,锐意进取,全力疏堵点、除痛点、解难点,在“产城人”融合发展上敢作善为争一流,产业支撑更加坚实、城市能级更加优化、民生福祉更加殷实。

那是务实开拓。立足“山、海、田园”资源禀赋,抢抓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示范区和农村能源革命试点县建设的关键窗口期,区域协同、全域竞进,不断抢风口、争赛道、上项目,在现代化新城崛起上聚势谋远强动能,内生动力更加充沛、发展优势更加凸显、营商环境更加亲清。

今年以来,省委部署深化拓展“三争”行动,更加突出常态长效,注重统筹联动,把深学敢为实干引向深入、将争优争先争效贯穿始终。云霄上下正以实际行动在呼应:保持战略定力,不畏风险挑战,立足长远和可持续,去做有价值的创新和有质量的发展,努力为全省大局多作贡献。

 

来源:《福建日报

 

记者:陈辉宗 谢婷 戴艳梅

编辑:周若楠 李艳艳

相关阅读:
热点文章
热点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