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好书法文物鉴赏的网友戏称:“闽博要不就不展,一展就搞大招。”2月2日一3月11日,闽籍书画名家抢救工程——黄道周书法艺术作品展,在福建博物院积翠园艺术馆展出。
该展由省文化厅、漳州市人民政府主办,福建省美术馆、福建博物院、漳州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东山县人民政府、漳浦县人民政府承办,展品汇集全国15家博物馆珍藏的黄道周书画精品文物45件(套),旨在传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加强黄道周文化的保护、研究和开发具有深刻意义。
黄道周(1585—1646),字幼玄,铜山(今东山县铜陵镇)人,明末著名理学家、易学家、书法家。少年时就有“闽海才子”之誉,工书善画,诗文、隶草皆自成一家,与倪元璐、王铎同科,并列为明末三大代表性书家。
黄道周是晚明卓有成就的“三栖”大家——政治上是宁死不屈的爱国主义者;学术上为博学广识的儒学大师、理学大家;书法艺术上独树一帜,著作颇丰名重于时;品行上更以名节高尚闻名于世。奇崛高古的遒媚书风与耿介忠正的人格魅力统一协调,真正实现“人书合一”。
南明隆武时,黄道周任吏部尚书兼兵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首辅)。1645年9月19日,募众数千人,马仅十余匹,与清兵抗击。同年12月24日在徽州被俘押送到南京。1646年3月5日壮烈殉国,头已断而身“兀立不仆”。死后,人们从他的衣服里发现“大明孤臣黄道周”七个大字。一百多年后,乾隆皇帝仍为黄道周的才情风骨所折服,称他“不愧一代完人”。
黄道周先后讲学于浙江大涤、漳浦明诚堂、漳州紫阳、龙溪邺业等书院,世人尊称石斋先生。他通天文理数,学问博通,著作宏富,单《四库全书》收其个人著述达十部之多,这些著述几乎涉及了四书五经的各个方面。
一生追求实用之学和经世治国之道,只将书法作为“余事”的黄道周,却在晚明书法史上留下光辉一页,被视为明代最有创造性的书法家之一。
据介绍,黄道周的楷书主要学习“楷书鼻祖”钟繇,但比起钟繇的古拙厚重来,更显得清秀、飘逸。此次展出的《孝经卷》等楷书代表作,字体方整近扁,笔法健劲,风格古拙质朴,十分类似钟繇楷法。不同处是,钟书于古拙中显得浑厚,黄书则见清健,可见他深受王羲之楷法的影响。
在书法家眼中,有力量,又有姿态,是黄道周书法的主调。他的行书和草书,行笔转折刚劲有力,体势方整,书风雄健奔放。此次展出的草书《闻警出山诗轴》(湖北省博物馆藏)、行书《登蒿峰诗轴》(故宫博物院藏)等立轴代表作,大胆奇崛的字体造型和灵动奔放的笔法,富有变化的墨法和各具特色的章法布局,大有“飞鸟入林,惊蛇出草”的境界,大幅立轴巨制及其所表现出来的流畅奔放的气势和强悍的力度,有心报国无力回天的愤懑,在书法作品中得到充分的张扬和寄托。
(记者 苏韶华 摄影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