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 手机版
首页 > 行业 > 食品 >
跨界“玩家”日渐增多“网红月饼”给中秋消费添亮色 2019-09-12 10:01:40  来源:工人日报
原标题:“网红月饼”给中秋消费添亮色

  中秋未至,月饼先到。近日,记者走访北京多家大型连锁超市发现,中秋月饼专柜已成为各超市的迎客标配。

  在今年的月饼市场上,传统月饼品牌依然热衷于出新、出奇。同时,越来越多的非月饼类品牌,尤其是餐饮、文创行业,尝试跨界加入中秋“网红月饼”的行列。

  从内到外,尝试新创意

  每年中秋,来自北京的傅海燕都要购买北京稻香村月饼,但今年她发现,传统品牌可能并非最佳选择。“最近在微博、B站看到多款热门月饼测评,要么包装时髦,要么馅料惊人。”傅海燕向《工人日报》记者展示手机里浏览过的月饼测评视频,大多口味猎奇、包装时尚。

  记者注意到,为了满足当前市场需求,不少新老月饼品牌都在努力尝试新创意,以吸引更多消费者,尤其是年轻消费群体。

  口味依然是月饼创意市场的重要突破口。针对年轻群体追求新奇、个性的特点,一些月饼礼盒取消了传统的五仁、枣泥、豆沙等口味,增加了流心蛋黄、抹茶、巧克力等口味。还有一些主打猎奇风味的月饼受到年轻群体高度关注,例如燕窝、鲍鱼、小龙虾、藤椒牛肉、榴莲、香菜等口味的月饼已经成为新晋“网红月饼”,网络话题度一路高升。

  新零售平台盒马鲜生今年推出现烤月饼,将三文鱼芥末、梅干菜、小龙虾与月饼搭配,大大突破消费者的想象。根据近日《盒马传统节日消费趋势报告》数据,今年现烤月饼已销售近200万只。其中,新式口味销量远超鲜肉、豆沙等传统口味。

  除了口味创新,商家在包装、造型上也紧跟潮流。月饼的颜色也开始丰富起来。一些饼皮在单一黄色的基础上增加了黑、绿等颜色。许多品牌纷纷跨界、联名,追赶这股月饼届的时尚大潮,一改以往雍容华贵但略显“土气”的传统路线。

  今年,入局中秋月饼市场的“新玩家”明显增多,星巴克、海底捞、呷哺呷哺、奈雪的茶、良品铺子等非传统月饼类餐饮品牌,纷纷推出中秋礼盒,其中通常还会搭售或赠送茶叶、丝巾、杯子等商品。

  吃的不仅是月饼,还有文化

  今年,来自文创行业的多款月饼受到了市场的热捧。月饼是饱含中华文化精髓的节日食品,以中国风为主题的文创月饼热度持续增长。精致的月饼礼盒已经不仅是一种社交礼品,更被商家赋予了更多文化与情怀的味道。

  作为文创界的顶级流量IP,故宫延续了往年精致典雅的中国风月饼礼盒。“故宫淘宝”与稻香村合作推出了名为“入眼秋光尽是诗”联名款中秋月饼礼盒,目前已售罄下架,最终成功交易订单超6000笔。“故宫食品·朕的心意”旗舰店,今年推出三款月饼礼盒,价格在100元到400元之间,累计销量已达2万笔。

  9月初,故宫文创产品的爱好者张晨花178元网购了其中一款名为“锦绣花瓶”的故宫文创月饼礼盒。“以前买盒装月饼主要是为了送人,今年我额外为自己买了一盒。”张晨对记者表示,其实故宫月饼的味道和普通的鲜花饼、绿豆糕等点心差不多。“我对味道没什么期待,主要是喜欢传统文化。”

  据了解,文创月饼的礼盒并不简单。以故宫“锦绣花瓶”为例,礼盒邀请江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传承人吴江钟设计绘图,盛放月饼的盒子呈圆柱形,现在张晨将它放在卧室书桌上,成为家里一件独特的装饰品。

  今年,全国不少博物馆都推出了月饼礼盒。敦煌博物馆推出了以敦煌文化为主题的中秋月饼礼盒,三星堆博物馆推出“三星伴月”礼盒、成都博物馆推出“携手同游”礼盒、金沙遗址博物馆推出《山海经》主题礼盒……有网友在社交媒体上留言:咱吃的不是月饼,是文化。

  网红月饼,看着诱人也要买得放心

  根据华经产业研究院《2019-2025年中国月饼行业发展趋势预测及投资战略咨询报告》,2015年以来,我国月饼销售额连年上升,2018年已达157亿元,行业进入稳健发展阶段。未来月饼产品将日趋多元化,新品种、新包装、新理念的月饼产品将更受年轻人的喜爱。

  有业内人士表示,如今,月饼市场更像是一个企业借机展示形象、扩大影响力的窗口。如全聚德的香酥宫保鸭肉月饼、喜茶的茶系列月饼等,都将产品特色融入月饼口味,是一种变相的营销宣传方式。

  还有不少品牌积极对接各类网红博主,以测评、抽奖等方式推广月饼,增加品牌知名度和曝光率,抢占网络时代最宝贵的注意力和流量资源。

  新奇好玩的“网红月饼”层出不穷,但围绕月饼展开的过度营销也引发了不少质疑。近日,王淼在网上浏览帖子时,关注了一款产自福建漳州的月饼。这种月饼并非传统的小块包装,而是一张大饼,重量300克,含有麻薯、芋泥、肉松、蛋黄等年轻人喜欢的馅料,售价仅在50元左右。这让她非常心动,立即下单购买。

  据了解,这款月饼发售后短短几天内,网店销售量就突破了一万。但细心的网友发现,福建漳州并没有这个月饼品牌,不少网友质疑原帖为“软广”,最终纷纷选择了退货。

  中国人民大学食品安全治理协同创新中心研究员孙娟娟表示,新口味、新品种的出现,是市场回应消费者多样诉求的自发行为。但商家应避免过度营销,监管部门也要保障消费者利益,及时做出相关规范,强化食品监管,防止消费欺诈。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