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的两块“喜雨”石碑被丢弃在路边,辛亥年间曾由一名姓傅的人保护过,一百年后一名姓傅的乡人再次为它“树碑立传”。这事成为理学家朱熹出生地尤溪县保护乡土文脉的一段佳话。
驱车到尤溪境内,在台溪乡莒洋村所在地路段一转弯处,山坡上一座新亭子赫然立在那里。这座村民自发筹建的亭子,被称为“喜雨亭”,亭里安放着曾被丢弃山野的北宋《龙堂记(尤溪县莒洋潭新作龙祠记)》和南宋《南剑洲尤溪县利泽庙记》两块石碑。碑文里,记录着当时“求雨”的故事。
眼前,一千年前的“龙宅”莒洋潭和“龙祠”利泽庙遗址被公路分成两半。从碑记有些模糊的字里行间,还可以依稀了解到当年的严重旱情,而官民“喜雨”的心情溢于言表。从这两篇碑记里,还可以读到此地当年的地理状况和风土民情。
不久前,新亭竣工。这两块年代久远的碑记,也引起了有识之士的重视。 “利泽庙石碑亭”由福建省佛教协会副会长、福州雪峰寺方丈广霖法师题写。新立的亭子旁,原福建省委统战部副部长、立雪书院院长游嘉瑞题写了“北宋利泽庙遗址”并作碑记。游嘉瑞的碑记中,清楚交代了利泽庙的变迁历史:宋绍圣三年兴建龙堂,宋乾道九年重修利泽庙,清光绪辛亥重建利泽庙,公元1963年筑路而拆,公元2017年兴建遗址。如今,这座修建完的新亭赫然矗立在路边,提醒人们这里曾经发生的历史,也彰显当地人保护文物的自觉。
两年多前的一次徒步活动,让在外地工作的尤溪人傅树华发现这两块丢弃山野的碑记。他拍下照片后专门找人查证。后来,他从日本东京国家图书馆找到明代《尤溪县志》藏书,把《尤溪县志》复制回来,并把有关利泽庙的记载整理出来。
这个事情传播开来后,当地不少热心人参与保护宋代石碑并出资建亭。石碑所在地的莒洋村党支部书记陈由健对此很上心。陈由健说,当地人看到这两块传说中的“皇帝赐的碑”,都希望保护下来,给村庄留个文脉,也给当地留个记忆。随后,当地乡贤和周边几个村的村民也纷纷慷慨解囊,促成了给石碑盖亭子保护起来的好事。
游嘉瑞欣然为《北宋利泽庙遗址》题刻并作记。他认为,这两块宋代碑记有重大的历史文化意义,是乡土文化、乡愁情怀、寺庙文化的一部分,有可能成为尤溪县台溪乡的另一张名片。
“福建民间公益传统比较发达,在经济水平发展到一定阶段后,要处理好城镇化发展、乡村振兴和文脉保护的关系。”获悉此事后,福州大学社会学系主任甘满堂教授表示,尤溪是朱熹的故乡,这里的乡贤“识货”,村民有文化自觉,保护文物和历史记忆的举止可喜可贺,政府有关部门要尊重乡贤对地方文物保护的倡议与行动。
(林长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