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 手机版
首页 > 消指 > 专家顾问 >
敏言 | 凝心铸魂,在美好精神家园遇见你我 2023-12-12 18:18:35  来源:福建日报

《福建日报》2023年12月12日第01版

人无精神不立。

核心价值观是一个民族赖以维系的精神纽带,是一个国家共同的思想道德基础。如果没有共同的核心价值观,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就会魂无定所、行无依归。

山无脊梁要塌方,人无脊梁会垮掉。在精神世界,价值观如同脊梁一般,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构建具有强大感召力的核心价值观,关系社会和谐稳定,关系国家长治久安。

“要弘扬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坚定的理想信念筑牢精神之基。”

“注重落细落小落实,使核心价值观像空气一样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成为百姓日用而不觉的行为准则。”

凝魂聚气、强基固本。习近平文化思想对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01

宋代思想家张载在《经学理窟》中说,“欲事立,须是心立”。

当一个人拥有强大精神力量时,往往能激发出连自己都想象不到的潜力。

30多年前,习近平同志在宁德工作期间大力倡导“弱鸟先飞”“滴水穿石”精神,带头践行党的群众路线,倡导“四下基层”,以改天换地的气概,拉开了闽东地区脱贫致富的序幕。

贫困不要紧,最怕的是思想贫乏,没有志气。

翻开《摆脱贫困》书中《建设好贫困地区的精神文明》这篇文章,第一段就是“精神文明建设是实施脱贫致富战略的重大内容之一。我们已经在贫困地区兴起了精神文明建设之风,我们还应继续探索建设好闽东精神文明的路子”。文章指出,我们脱贫致富的指导思想很明确,一是把建设社会主义经济作为根本任务和中心工作来抓,一是把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水平和科学文化素质作为一项战略目标予以重视。

到福州工作后,习近平一如既往地高度重视精神文明建设,亲自部署推动福州市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在“3820”战略工程中,对教育、文化、卫生、体育及精神文明建设等作了专章规划。勉励福州干部,要“正确处理好两个文明建设的辩证关系,坚持两手抓,做到两手硬”,“树立系统观点,动员全社会的群众参加创建精神文明的活动”。

在这一思想的引领下,以“温暖的榕城”系列活动为主题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蹄疾步稳,福州城市面貌日新月异,文明水平全面提升,连续四届荣膺全国文明城市,从“文明高地”向“文明高峰”迈进。

在《摆脱贫困》一书中,习近平对精神文明建设的思考以及对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深入分析,明体达用,体用结合,闪耀着思想的光辉——

“真正的社会主义不能仅仅理解为生产力的高度发展,还必须有高度发展的精神文明。”

“那种‘一手硬,一手软’的倾向,那种认为物质文明建设是‘硬劳动’,精神文明建设是‘软劳动’,重硬轻软的做法,那种认为商品生产发展了,脱贫问题就自然而然地解决了的想法,都是违反辩证法的。”

“在抓经济工作的同时,要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以更好地调动广大干部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去战胜艰辛和困难。”

“脱贫致富的实践过程不但是我们改造客观世界、建设物质文明的过程,也是我们改造主观世界、建设精神文明的过程。”

“我们需要的是‘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

……

党的十八大以来,围绕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述,指出“实现中国梦,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比翼双飞的发展过程”,“要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以辩证的、全面的、平衡的观点正确处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关系,把精神文明建设贯穿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全过程、渗透到社会生活各方面”。

习近平总书记站在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关系的哲学高度,深刻阐释了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规律,深刻阐明了精神文明所具有的极为重要的本体论和认识论意义。

这些重要论述,与习近平同志在福建工作期间的探索和思考一以贯之。

02

古语云:船的力量系于帆,人的力量始由心。

全国群众性精神文明建设,起步于三明,起点就在三元区富兴堡街道东霞社区。当年,多家单位家属楼组成一个“大家庭”,大家有事商量着办,创造了“好在共建、贵在坚持、重在建设”的三明经验。文明创建与群众福祉紧密相连,做好文明创建工作离不开群众的力量。30多年过去,共建共享的内涵不断丰富。

2014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13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融入各种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之中,吸引群众广泛参与,推动人们在为家庭谋幸福、为他人送温暖、为社会作贡献的过程中提高精神境界、培育文明风尚。

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融入各种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从这个意义上说,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也就成为构建核心价值观的必由路径。

作为全国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发源地,近年来,我省坚持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精神文明创建的根本任务,体现并融入文明创建活动各个方面——

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大力弘扬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用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省级公民思想道德馆,广泛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

发挥先进典型示范引领作用,持之以恒宣传好“时代楷模”“道德模范”“八闽楷模”“最美人物”等先进典型,组织读书学史、红色传承、全民国防教育等活动,加大各类公益广告刊播力度;

改进创新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统筹推进文明培育、文明实践、文明创建,深化拓展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与社会治理、法治建设协同推进;

努力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价值力量,大力实施“福”文化传承发展工程,创造性开展“闽人智慧”系列主题传播,深入宣传阐释朱子文化的民本观念、红色文化的信仰力量、海洋文化的包容与进取精神……

成绩斐然。福建自古就是“海滨邹鲁”“文献名邦”,全省宣传思想文化战线传承“八闽文化”精髓,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更多文化养分,并取得了一系列成果——

厦门市荣膺全国文明城市“六连冠”,受到中央文明委通报表扬。漳州110、工商12315等先进经验在全国推广;

全省现有14个全国文明城市,数量居全国前列;

全国道德模范、时代楷模、中国好人、全国新时代好少年等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榜样不断涌现。志愿服务蔚然成风,文明实践遍地开花……

立精神支柱、树价值标杆、育时代新人。新时代新征程,我省正处在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时期,需要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本工程,推动全社会主旋律高扬、正能量充沛、精气神昂扬向上,不断强信心、聚民心、暖人心、筑同心。

03

在美好精神家园遇见你我。

当代中国,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反映全国各族人民共同认同的价值观“最大公约数”。它从国家、社会和公民三个层面,勾绘出一个国家的价值内核、一个社会的共同理想、亿万人民的精神家园。

着眼于中国的长远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并强调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历史和经验告诉我们,实现中国梦,不仅需要有社会物质基础的极大发展,更需要强有力的精神文明做支撑。因此,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同时,必须大力加强精神文明建设。

2024年,我们将迎来纪念“五讲四美三热爱”活动工作会议40周年。在美好精神家园里,如何让文明之花更好地开遍八闽大地?

切实用好红色资源。

2021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闽考察时指出,“福建是革命老区,党史事件多、红色资源多、革命先辈多,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具有独特优势”。一部福建的革命史、建设史、改革开放史,就是一部党的奋斗史、奋进史的生动写照。

在宁德工作期间,习近平同志就特别重视闽东老区的光荣革命传统,指出:“毫无疑问,这些都是我们建设闽东精神文明的有利条件与积极因素。”他专门看了红四方面军无线电通讯与技术侦察工作创始人蔡威的家史,强调:“为了教育下一代不要忘了革命前辈付出心血打下的江山,一定要做好革命传统教育。蔡威是无名英雄,宁德人要感到骄傲,要好好地宣传。”

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着深厚的价值力量。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利用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这些宝贵资源,增强人们的价值判断力和道德责任感,不断提高人们道德水平,提升人们道德境界。

1995年6月3日,林则徐铜像在福州树立。在揭幕仪式上,习近平满怀深情地说:“今天我们故乡人民竖立起林则徐铜像,就是为了激励自己,教育后人,让在林则徐身上体现出来的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永远发扬光大。”

到中央工作后,习近平多次提到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报国情怀,林则徐“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自勉联也被他一再引用。“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如今已成为福州的城市精神。

在福建工作期间,习近平倾力推动文化遗产保护,其旨归不仅是重视保存历史遗迹,也是弘扬民族文化、赓续精神血脉。

贯穿于社会生活方方面面。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使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像空气一样无所不在、无时不有,成为百姓日用而不觉的行为准则,要更加注重全方位贯穿、深层次融入,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

一种价值观要真正发挥作用,必须融入社会生活,让人们在实践中感知它、领悟它,达到“百姓日用而不知”的程度。从榜样引领、宣传教育、阵地建设等方面入手,统筹推动文明培育、文明实践、文明创建,将核心价值观与主题宣教、阵地建设有机结合起来,使其广泛传播、深入人心、见诸行动,潜移默化地融入社会生活方方面面,应成为一种常态。

践行核心价值观,说到底是着眼人的思想建设、灵魂塑造,让十四亿中国人拥有更加健康、明媚的心灵世界,从而更加自信、坚毅地前行。

这,需要党员、干部和各类先锋、楷模充分发挥模范带头作用;需要教育引导、制度规范、法治保障等措施多管齐下;需要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自觉性和主动性,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从每一个人做起,携手共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相关阅读:
热点文章